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祭文

[上一记录]  

皇帝祭祀及其文化意蕴——黄帝陵基金会

黄帝陵基金会

    
  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历代遗留下来的祭祀黄帝的陵庙等古迹有77处之多,分布于现在中国的21个省、市、自治区境内。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的桥山黄帝陵,是汉唐以来古代帝王祭祀黄帝的地方,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过独特的作用,在当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仍有重要地位。
  总结古今黄帝祭祀的历史,阐发黄帝祭祀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认识祭祀黄帝的历史传统,把握当今黄帝祭祀活动的方向,让这一传统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壹
  中华文明传承的舞台
  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是黄帝时代开创文明的颂歌。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代,得到了考古发现的印证。依据目前公布的调查数据看,与黄帝时代相关的仰韶文化史迹在陕西发现的遗址最多,达2040余处。黄帝陵所在的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是仰韶文化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已发现的遗址有545处。仰韶文化的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传说史料记载的黄帝时代原始农业繁荣状况和文化发展水平都是可信的。尤其重要的是,传说史料所反映的国家形成的迹象,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明。金属的使用,礼器的大量出现,城堡的出现,贫富分化现象(主要体现为随葬品多少悬殊)凸现,以及文字开始形成,这些被认为是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标志,在仰韶文化后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及黄帝、尧、舜、禹时期相继出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祖先祭祀,是有承传和遵循的制度。《国语·鲁语》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黄帝以其开创中华文明的卓越历史功勋,受到子孙后代隆重祭祀。祭祀黄帝始于黄帝后的尧、舜、禹时代。尧舜禹时代,有虞氏和夏后氏把黄帝作为远祖祭祀。商、周以至春秋战国,黄帝子孙诸姓继续祭祀黄帝。在当时祭祀者心目中,黄帝是祖先,也是英雄,也是圣人。黄帝祭祀是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圣人崇拜三位一体。后人在祭祀中回顾黄帝开创文明的成就,颂扬黄帝开创文明的精神,祭祀活动自然具备了传承文明的功能。秦汉之际的礼学,发展了祭祀理论。《礼记》中的《祭义》、《祭法》、《祭统》等篇认为,祭祀有三大功能:一是返始报本,就是怀念祖先,报答祖先的功德。二是伦理教化,就是通过祭祀培养伦理意识,提高道德素质。三是致天下之和,就是通过祭祀培养四海皆兄弟、天下为一家的观念,促进人们友爱相处,达到社会和谐目的。礼学的祭祀理论,更加突出了皇帝祭祀传承文明的文化意义。
  贰
  中国统一的庆典
  黄帝统一中原,开启中国统一的端绪。三代分封诸侯拱卫天子,是分封制度的统一国家。孔子作《春秋》以“大一统”为宗旨,说明中国统一观念早已成为传统。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的定制。《史记·孝武本纪》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由此可知,桥山黄帝陵最晚在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并得到汉代国家承认。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批准鄜坊节度使臧希让的奏请,将坊州(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祀典。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依据太祖赵匡胤的旨意,规定黄帝陵庙三年大祭一次。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礼部议定国家祭祀三十五位历代帝王的地点,祭祀黄帝的地方定在陕西中部(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并且规定三年一大祭,皇帝亲写祭文,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到桥山祭祀。清代沿袭明代惯例,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一般每三年一次,此外还有临时祭告。
  历代帝王祭祀黄帝陵的意义与封禅类同,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具有中国统一庆典的性质。而祭祀黄帝陵则是表明继承黄帝的“道统”,现实政治性质更加明显。
  如果说,汉武帝北巡归途祭祀黄帝陵带有偶然性,那么汉武帝以后的帝王祭祀黄帝陵,就越来越明显具有中国统一庆典的性质。在桥山黄帝陵祭祀黄帝的祭文保存下来最早的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祭文,有41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祭文中这样告祭黄帝,自己本是一介草野平民,得天下而成为万民之主,就是继承了黄帝的传统。祭文里说,黄帝得天命而主宰天下,治理国家的“神功圣德,垂法至今”。祭祀黄帝就是表明,他继承了为“万世所法”的黄帝治国传统。清代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祭文,进而明确提出要继承黄帝的“道统”,也就是要继承黄帝开其端绪的中国统一传统。祭文中说:“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这里所谓“道统”指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治统”指治国的具体办法。“新治统”就是要随着历史发展革新治国具体办法。“继道统”就是要继承黄帝开启的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则。顺治皇帝认为,这是古今圣贤无不考量的根本问题。康熙皇帝的几篇祭文中继续反复议论“治统道统”问题,并且总结出“继治同道”的命题,强调继承道统更加重要。
  叁
  反抗外来侵略的旗帜
  从甲午之战失败到抗日烽火炽燃,黄帝祭祀成为中华各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旗帜。许多爱国志士、政治派别多次祭祀桥山黄帝陵,产生了巨大影响。甲午战争后,爱国志士台湾苗栗人邱逢甲在台湾起兵抗日保台,失败后到陕西祭祀黄帝陵,自题诗句云“袖中一卷英雄传,落日来登黄帝陵”,表示雄心不已的抗争精神。
  1908年重阳节,同盟会祭扫黄帝陵。同盟会的祭文对于列强环伺欲瓜分我大好河山而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不恤国耻表示极大忧愤,回顾中华民族经历曲折,总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的历史,在黄帝陵前宣誓,要为扫除专制建立共和而共赴国难。
  1937年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文。这篇祭文壮怀激烈,文采斐然。缅怀始祖肇造中华的赫赫功德,面对倭寇入侵、“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的现状痛心疾首,陈述了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千难万险的奋斗经历与抱负。祭文写道:“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最后发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伟大誓言。毛泽东的祭文和这次两党共祭黄帝陵之举,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已经永载史册。
  祭文
  毛泽东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肆
  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光辉大道,黄帝祭祀成为召唤中华民族奋进的响亮号角。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北方和南方以及台湾省都有黄帝祭祀活动,而陕西省桥山黄帝陵举行的祭祀活动仍然影响最大。1955年至1963年之间和1980年以后,黄帝陵每年举行祭祀,每次祭祀都有数千人至上万人参加,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陕西省和全国各省、市的领导到桥山来拜谒过黄帝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支持下,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5年,陕西省政府对黄帝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整修。试看今日之黄帝陵,苍苍桥山,古柏万株,泱泱沮水,碧波荡漾,轩辕殿承天接地,龙驭阁高耸云霄。中华儿女身临此境,谒陵祭祖,遥想五千年之始祖业绩,叙说五千年之民族历史,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吹我中华民族复兴之号角,何其伟哉!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黄帝祭祀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将会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年度主祭人/黄帝陵基金会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

年度主祭人/黄帝陵基金会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

您是第 位访客!